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领域两项新国标将于4月1日起实施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领域两项新国标将于4月1日起实施

    阅读量:376

    发布时间:2024-02-19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HJ 710.14—202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规范我国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建设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设置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附录 A 和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
     
      原则上,每个抽样单元设置 1 个样地。必要时可根据植被类型、植被面积、观测区域、地形条件等 因素调整样地类型和数量。针对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可适当增加 样地数量。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HJ 710.15—2023)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规范红外相机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工作中的应用,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使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的原则、准备工作、相机布设、相机安装、相机检查维护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与整理、观测指标、数据分析与共享、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内容。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G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
     
      每个网格中需选择合适位置布设 1 个相机位点,相邻的相机位点之间相隔距离不小于 500 m。相 机布设前,可在手机等设备的户外软件中完成观测样地内相机位点的预设。根据观测样地内河流、道路(巡护路线)或其他地形特点,确定相机布设的路径;通过卫星定 位导航找到预设相机位点(通常每个网格的中心点为预设点),并寻找适合相机安放的位置;实地核查 时根据网格内生境的特点,在预设位点周边寻找合适的地点安装相机,对相机位点进行确认,重新记录 相机位点的经纬度坐标信息。

     


     
    本文来源:第三方
    上一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自然资源部建设部分)已通过竣工验收! 下一篇:日处理污水18.44万吨!中铁水务成功接收都江堰项目全部存量污水厂
    返回列表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