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

    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

    阅读量:440

    发布时间:2024-07-30

      7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推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清单化治理、系统化治理和常态化监督。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让一个个昔日的“臭水沟”变成“美丽河湖”。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加强已完成治理水体长效监管,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态环境效益。
     
      问答实录:
     
      ​​中国日报记者:请问目前农村黑臭水体总体情况如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进展如何?针对相关工作,生态环境部下一步有何计划?
     
      赵世新:感谢您的提问。
     
      美不美,家乡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对农村水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我部会同相关部门,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推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让一个个昔日的“臭水沟”变成群众身边的“清水绿岸”。
     
      一是清单化管理。建立任务清单、销号清单、问题清单。组织各地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将其中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4000余个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将其余近万个水体纳入省级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对销号后发现返黑返臭的水体,取消销号,列入问题清单。
     
      二是系统化治理。明确“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需求等确定治理思路和技术路线,鼓励优先采用资源化、生态化治理措施。财政部会同我部从2022年起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先后选择39个城市,治理黑臭水体2000余个。
     
      三是常态化监督。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等方式开展跟踪监管,确保“长制久清”。2022年以来,组织对已完成治理的2612个水体开展水质监测,治理合格率达到97%以上。对返黑返臭水体分析问题原因、督促指导地方及时整改,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一些地区在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方面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如,河南周口打造“渔光互补”模式,淮阳区冯塘村引入社会投资150万元治理坑塘,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设光伏发电板,年发电量150万度,年收益约55万元;发动村民利用坑塘养殖鱼虾,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产业新模式,“纳污坑”变为“生态塘”“经济塘”。
     
      山东济宁兼顾村庄防洪除涝及农田灌溉,泗水县青龙庄村治理黑臭坑塘约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积12000余立方米雨水,为周边农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强已完成治理水体监管,确保长制久清。
    本文来源:第三方
    上一篇:生态环境部已支持地方实施400余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治项目 下一篇:实朴检测 | 守护饮水卫生,捍卫健康生活
    返回列表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