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环保行业十大并购案揭秘:资金紧张成主旋律!

    2024年环保行业十大并购案揭秘:资金紧张成主旋律!

    阅读量:170

    发布时间:2025-03-03

      在2024年,环保行业的并购活动频繁而且富有标志性,标志着这一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全联环境商会的最新研究显示,许多环保企业正面临融资难、市场低迷等问题,导致"缺钱"成为并购活动的主题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追踪2024年度十大环保并购案,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行业现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 瀚蓝环境私有化粤丰环保
     
      7月7日,瀚蓝环境宣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瀚蓝(香港)环境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4.90港元的价格收购粤丰环保。此次交易的总额约为119.5亿港元,标志着瀚蓝环境在垃圾焚烧领域的强劲扩张。该交易一旦完成,瀚蓝环境在运营项目的垃圾处理能力将超过9万吨/日,使其跃升至行业前列。资金的流向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仅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更是头部企业对于市场资源优化的深刻理解。
     
      2. 首创环保以31.99亿出售新加坡子公司
     
      6月17日,首创环保决定出售其全资子公司ECO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te Ltd,最终以约31.9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并于7月19日完成交割。这一交易充分反映了企业在资金紧张背景下,通过优化资产组合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 深能环保引进战略投资者
     
      深能环保计划通过公开挂牌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预计交易金额超过30亿元。此举不仅能优化其资本结构,也能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减少因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4. 兴源环境控制权的变更
     
      2023年底,兴源环境正式完成了控股权的变更,国有资本成功入驻,成为控股股东。这一变更的背后,反映出国资对环保行业重要性的再认识,也显示了民营企业在政策环境变化下,逐步让步于国有资本的趋势。
     
      5. 军信股份收购仁和环境的成功交割
     
      军信环保成功收购仁和环境,交易金额达到21.97亿元。此项目是推行新国九条之后,深交所首单并购重组项目,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方面的努力。
     
      6. 筠诚和瑞撤回IPO转而并购
     
      筠诚和瑞在2024年选择撤回其IPO申请,转而通过并购重组发展,成功被温氏股份收购,后者将其全资控股。这一转型的选择说明了在融资环境日益收紧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寻找资本市场的替代方案。
     
      7. 国祯集团退出节能国祯
     
      国祯集团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出售其在中节能国祯的全部股权,成交价格超8.66亿元。这一举动显示出市场对节能环保资产的兴趣,而国祯集团的退出又为其他投资者创造了机会。
     
      8. 国中水务跨界控股昔日"果汁大王"
     
      国中水务正在拟定重大资产重组计划,计划以现金方式收购昔日的果汁品牌——北京汇源。这一跨界投资的尝试,为国中水务开拓新业务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9. 菲达环保无偿划转给浙江省环保集团
     
      菲达环保的控股权转移至浙江省环保集团,但实际控制人没有变动。此举是地方政府优化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目的是希望通过整合更多优质资产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10. 中国节能进行百亿资产注入
     
      中国节能于2024年开年完成了一项重要的资产重组,涉及金额高达111.64亿元,使得相关环保项目得以注入并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这一动作在资金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展现了如何通过并购来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
     
      总结
     
      2024年的环保行业并购案例反映了行业在面临融资困境时的应对策略与转型方向。从大型头部企业的资源整合到中小企业在财务压力下的变革,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未来,资本市场的变化、政策的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将决定环保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前景。继续关注环保行业,我们将看到更多精彩与变革的篇章。
     
      原标题:2024年环保行业十大并购案揭秘:资金紧张成主旋律!
    本文来源:第三方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对大气治理帮助大吗? 下一篇:涵盖城市基础设施、海上风电等,签约重点项目16个!辽宁省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座谈会召开
    返回列表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