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民企”到“广西国企”,博世科回归

    从“广西民企”到“广西国企”,博世科回归

    阅读量:313

    发布时间:2025-03-03

      博世科的频繁易主反映了环保行业在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和国资整合背景下的深层变革。以下从事件梳理与行业影响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博世科易主时间线及核心动因
     
      ​2021年2月:首次易主至广州国资
     
      ​背景:受2020年环保行业资金链压力影响,博世科创始团队为解决流动性危机,向广州环保投资集团(广州环投)转让4000万股并委托表决权,实控人变更为广州市国资委。
     
      ​成效:广州环投入主后提供借款、联合投标PPP项目并包揽7.56亿元定增,但公司业绩未见改善,2021年亏损5.15亿元。
     
      ​2023年5月:二次易主至安徽宁国国资
     
      ​背景:广州环投以5.19亿元将控股权转让给宁国国控(安徽县级市国资),博世科注册地迁至宁国,计划拓展长三角市场及锂电池回收等新业务。
     
      ​矛盾点:尽管宁国国资承诺注入资源并推动34.28亿元新能源项目,但2023年营收降至20.03亿元,亏损2.1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持续扩大至5723万元,触发创始团队对赌补偿义务。
     
      ​2025年1-2月:三度易主至广西国资
     
      ​转折:宁国国控入主不足两年即退出,广西南化集团(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子公司)通过表决权委托(22.95%股权)及5.91亿元定增取得控制权,实控人回归广西国资委。
     
      ​深层原因:博世科连续四年亏损累计超1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7.5%,且新能源业务未能兑现预期,宁国国资难承其重。
     
      二、行业视角下的关键启示
     
      ​环保行业整合加速​
     
      博世科案例是环保领域“国资接盘-战略调整-二次转手”的缩影。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地方财政压力,中小型环保企业难以独立生存,国资通过“纾困+资源整合”模式成为主导力量,但跨区域整合的协同效应仍需验证。
     
      ​技术优势≠商业成功​
     
      博世科作为拥有工业废水处理、锂电池回收等技术的企业,其困境凸显环保行业技术转化瓶颈。即便引入院士团队(王双飞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仍需匹配市场开拓能力与资金管理效率。
     
      ​国资主导下的风险转移​
     
      地方国资频繁接盘背后存在双重风险:一是企业历史债务及减值压力(如博世科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68%);二是异地国资对区域市场把控不足,如宁国国资未能打开长三角市场。
     
      ​未来关注点​
     
      广西国资的回归或带来本地资源倾斜(如北部湾区域环保项目),但需观察南化集团(主营不锈钢材料)能否实现跨行业赋能,以及定增资金补充流动性后能否扭转亏损。
     
      总结
     
      博世科“四年三易主”是环保行业转型期的典型案例,反映民企技术型公司与国资资本/资源型主体融合的复杂性。其未来能否依托广西区位优势及国资背景实现绿色装备制造、新能源环卫等战略落地,将成为检验环保行业混改成效的重要观察样本。
     
      *本文由AI生成
    本文来源:第三方
    上一篇:EnvSentry环境哨兵大模型首发DeepSeek赋能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下一篇:《水质16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返回列表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