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扩围下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机制与机遇分析

    全国碳市场扩围下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机制与机遇分析

    阅读量:222

    发布时间:2025-04-01

      一、纳入碳市场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加速‌
     
      全国碳市场将新增约1500家钢铁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通过配额分配与交易机制,形成“先进产能受益、落后产能出清”的市场化调节机制‌。当前粗钢产量虽处高位(2024年前三季度7.68亿吨),但碳成本压力将迫使企业淘汰低效产能,优化高炉、电炉等工艺结构‌。
     
      配额分配采用“2024年等量分配、2025-2026年强度控制”的过渡设计,既缓解短期冲击,又引导企业提升能效(如高炉利用率已达89.1%)‌。
     
      成本结构深度调整‌
     
      直接成本增加:按当前碳价测算,吨钢碳排放成本将增加5%-8%,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成本压力显著高于电炉短流程企业‌。
     
      隐性成本上升:企业需建立碳管理团队、部署监测设备,全流程碳排放核算(覆盖焦化、炼铁、轧钢等环节)将新增10%-15%的运营投入‌。
     
      数据真实性倒逼管理体系升级‌
     
      生态环境部将建立覆盖“企业自测-第三方核查-政府监管”的三级核查体系,企业需配置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确保数据可追溯‌。
     
      碳排放数据与环评、信贷等挂钩,虚假数据将面临配额扣减、融资受限等风险,推动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治理”‌。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突破‌
     
      通过碳市场倒逼低碳技术应用(如氢能冶金、CCUS),中国钢铁产品可获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认可的“绿色通行证”,出口溢价空间提升3%-5%‌。
     
      头部企业有望参与国际低碳标准制定,重塑全球钢铁产业链话语权‌。
     
      二、未来行业机遇预测
     
      低碳技术创新赛道‌
     
      短流程炼钢‌:电炉钢占比将从当前10%提升至2026年15%,废钢资源化、绿电配套等领域将催生千亿级市场‌。
     
      颠覆性技术突破‌:氢基直接还原铁(DRI)、富氧燃烧等示范项目将获政策倾斜,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或超营收3%‌。
     
      碳资产运营蓝海‌
     
      配额交易、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发等衍生服务需求激增,第三方碳资产管理机构市场规模预计达200亿元/年‌。
     
      钢铁企业可通过绿电采购、林业碳汇等项目实现“负碳产能”,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
     
      绿色供应链整合‌
     
      下游汽车、家电等行业对低碳钢材采购意愿增强,具备EPD(环境产品声明)认证的企业可获取10%-15%的采购溢价‌。
     
      产业集群化趋势加速,钢铁-化工-建材跨行业循环经济园区(如钢化联产)将降低区域综合碳强度20%以上‌。
     
      国际化合作窗口‌
     
      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低碳冶金技术需求旺盛,中国可输出“碳市场+技术标准”组合方案,带动设备出口和EPC服务‌。
     
      参与全球绿色金融规则制定,发行钢铁行业首单跨境碳中和债券,拓宽低成本融资渠道‌。
     
      总结
     
      全国碳市场扩围将重构钢铁行业竞争格局,企业需把握三大核心能力建设:
     
      技术迭代能力‌:聚焦氢冶金、智能碳管理等前沿领域;
     
      数据治理能力‌:构建覆盖“监测-核算-披露”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
     
      生态整合能力‌:通过产业链协同、国际标准对接获取绿色溢价。
     
      未来5年,率先完成低碳转型的企业将占据全球绿色钢铁供应链核心节点,实现从“成本负担”到“价值创造”的战略跨越‌。
     
      *本文由AI生成
    本文来源:第三方
    上一篇:第十届新疆暖通展览会、新疆泵阀管道及水处理设备展览会、新疆新能源新材料及应用领域博览会圆满落幕:诚邀您共赴下届盛会 下一篇:2025年一季度,环境领域重要人事变动汇总
    返回列表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