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和附则编(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现将《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和附则编(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有关网站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时间:2025年10月28日-11月26日。
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和附则编(草案)
(二次审议稿)
(注:暂按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条文顺序编排)
目 录
第一章 法律责任通则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责任主体
第三节 责任追究
第二章 法律责任分则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
第二节 排污许可和排污口
第三节 大气污染
第四节 水 污 染
第五节 海洋污染
第六节 土壤污染
第七节 固体废物污染
第八节 噪声污染
第九节 放射性污染
第十节 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
第十一节 生态破坏
第十二节 违反绿色低碳义务
第十三节 其他规定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章 法律责任通则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违反绿色低碳义务的行为的,应当严格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确定,应当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违反绿色低碳义务的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相当。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删去)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的,除有证据足以证明其没有过错外,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的,不论有无过错,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五十条 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在五年内被发现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其他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上述期限自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提起生态环境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五年.诉讼时效期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损害以及责任者之日起计算。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生态环境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之一 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有恶意损害生态环境、拒不改正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多次实施违法行为被处罚等法定情形的,依法从重处罚。
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后果、有效采取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及时缴纳赔偿金等法定情形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处罚。
第一千零五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违法行为发生时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但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章已被修改或者废止,且新的规定处罚较轻或者不认为是违法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一千零五十三条 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承担民事责任。
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实施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实施行政罚款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事罚金。
第一千零五十四条 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适用本条第三款规定。
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有关责任者不承担赔偿责任;
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赔偿责任。
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造成污染损害的有关责任者免予承担责任:
(一)战争;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三)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
第一千零五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废弃物或者其他物质,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组织复查,发现其继续实施该违法行为、拒不改正或者拒绝、阻挠复查的,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罚款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违法行为。
前款规定的原罚款数额,在法定幅度内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予以确定。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一千零五十六条 有关法律责任,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二节 责任主体
第一千零五十七条 地方人民政府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应当对其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理,并可以向社会公开。
第一千零五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一)未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
(二)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
(四)对未按照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依法查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有关场所、船舶、设施、设备、工具、物品;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七)应当依法公开生态环境信息而未公开;
(八)违法收取费用,或者将依法收取的费用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九)对应当移送有关机关处理的案件不依法移送;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一千零五十八条之一 规划编制机关未依法组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组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规划审批机关对依法应当编写有关生态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而未编写的规划草案,依法应当附送生态环境影响报告书而未附送的专项规划草案,违法予以批准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一千零五十八条第二款移至此处)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生态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审批、审核、备案等环节违法收取费用,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应当责令退还或者予以没收;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千零八十二条第三款移至此处并作修改)
第一千零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生产经营者和个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或者有本法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责任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一千零六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生产经营者和个人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应当依法承担消除污染、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责任;无法消除或者修复的,实施替代性治理或者修复措施。
违法行为人变更的,由承继其权利义务的主体负责治理或者修复。
第一千零六十一条 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的,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土壤污染及其相关的地下水污染责任人无法认定,土地使用权人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销售的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铁路机车及发动机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第一千零六十二条 受委托从事生态环境服务活动的生态环境服务机构违反本法规定,对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本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的委托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获准倾倒海洋废弃物的单位和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尽到核实、监督等义务委托他人实施废弃物海洋倾倒作业或者运输、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除依照本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受托人承担连带责任。